Search

【從餐桌上的白帶魚看見商業捕魚邏輯下,崩壞中的海洋生態與氣候危機】

鹹香酥脆的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從餐桌上的白帶魚看見商業捕魚邏輯下,崩壞中的海洋生態與氣候危機】

鹹香酥脆的乾煎白帶魚,是台灣餐桌的常見菜色,但你知道嗎,台灣市面上的白帶魚,有70%都是進口的?

「RFI責任漁業指標」創辦人徐承堉指出,中國人和台灣人都愛吃的白帶魚,中國人多吃「二指寬」,台灣人則愛吃「三指寬」的,因此「對(台灣)漁民來說,大小全部盡量捉沒關係,反正二指寬的可以賣中國,三指寬的可以內銷。」

長此以往,台灣近海野生白帶魚在大小通撈不設限下,不僅體型縮水,數量也大減。近年海關貿易資料顯示,台灣每年從菲律賓、印尼、阿曼和非洲等地進口上萬噸白帶魚,而台灣漁船則繼續捕二指寬白帶魚、出口中國。

台灣的白帶魚只是海洋悲歌的一小部分,台灣北部海域的魚群種類在15年間銳減100多種、全球90%野生魚種已被過度捕撈……,對人類來說,影響不只是沒有野生魚可吃,更大的災難還在後頭——

海中生物從哺乳類、魚類到浮游植物,都能吸收二氧化碳,一隻大鯨魚可抵數千棵樹,海洋浮游植物能吸收全球40%碳排、製造50%氧氣,是防止全球暖化的最強守備。

「我們不能只有嘴巴上說要對抗氣候變遷,然後什麼都不做。」為了保護海洋,帛琉在短短6年間達成全國8成海域禁漁目標,帛琉總統惠恕仁(Surangel Whipps, Jr.)接受《報導者》訪問時強調,漁業永續才真正有利於帛琉人民。

但自稱「海洋國家」的台灣,發表首份海洋白皮書迄今20年,卻仍然未見有效的海洋管理政策:不僅限禁漁海域比例遠低國際目標,且效果成謎;缺少對漁業資源科學研究,也未能掌握實際的漁獲量,沒有資料談何管理與永續?《報導者》訪問多位專家,整理國際研究與報導,指出海洋保育的重要及政策執行關鍵。https://bit.ly/3xmMUR9

★深入每寸土地,《報導者》以獨立觀點,傳遞事實,#贊助報導者:http://bit.ly/2Ef3Xfh

#海洋保護區 #護漁 #海洋 #全球暖化 #過度捕撈 #海洋保育 #禁漁 #帛琉 #報導者 #氣候變遷


Tags:

About author
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 台灣正在經歷一場劇烈的歷史性改變,不論是新舊世代的價值變遷,或者新舊媒體的典範轉移,對新聞工作者都是全新的挑戰。 然而,無論挑戰多麼嚴苛與艱難,我們依然對新聞工作充滿熱情與信念,並且知道台灣社會需要一個能以真實而深度的報導,去挖掘重要議題、監督公共政策、推動進步價值,拓寬我們的國際與文化視野的媒體。 因此,我們決定成立一個新的新聞網站:報導者。 「報導者」這個名稱說明了我們將回歸新聞工作的初心與本質,致力於具有手作質感的深度報導;而做為網路新媒體,我們也將勇於探索網路新工具與呈現方式,重視網路的公共性與開放性,並結合各種進步價值與公民力量。 更具體而言,「報導者」會關注三大領域:在地議題的深度調查、國際與中港專題、文化與思想報導/評論。 「自己的新聞自己救」,我們深信,除了犬儒、失望與憤怒, 要改變台灣的新聞環境和公共領域,我們必須勇敢地往前走出一條不同的路,開始一場台灣的新聞小革命。
《報導者》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。秉持深度、開放、非營利精神,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。
View all posts